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

孔子谓颜回曰有何典故

颜回是春秋时期的人,他14岁就跟随孔子,跟他学习各种为人之道和知识。并且他自己很争气,成为了孔子的最得意的学生,在这么多弟子当中,孔子对他的称赞可以说是最多的,说他是个好学的人,也是一个“仁人”。因此后世对颜回的赞扬依旧是络绎不绝,后世的君王或文人都尊崇他为颜子。说起这一对师生,就不得不提一下,孔子曾跟颜回有过这么一段对话。

颜回形象

颜回形象

孔子说:“颜回啊,你先过来。你想想你家境比较低微,为什么就不去做官,然后以弥补家用呢。”颜回回答道:“对于做官这件事情,我一点儿心思也没有,城郭外面我有50亩田地,我可以用来耕种粮食;在城郭内部的40亩田地,我们可以养殖蚕和种植麻;我有着自娱自乐的方式,那就是波动鼓琴,并且夫子你跟我说的那些道理足以让我感到愉悦,我又为何非得要去做官呢。”孔子听了他的回答之后,先是变了一个脸色,说:“说的实在是好啊,我知道这是你心愿。我听说善于满足的人,不会因为利益来使自己劳累;那些安闲自得的人,知道自己已经失去很多东西,但是也不会觉得有丝毫的畏惧;注重自己内心修养的人,不会因为自己不做官而感到惭愧。这样的话我曾说了很多次,但是在你的身上我才是真正的看到,让我有了收获,可喜可贺。”

颜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,他不顾忌这些,日常的贫困对他来说,这才是享受,享受生活,有着自己的乐趣。

圣人孔子观道德经感悟

关于《道德经》的主题众说纷纭,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说法。对于他的作者--老子就在这部作品种呈现出不同的面相。关于他的内容很难理解,每个关于他的译本也都是千差万别的。

跪背《道德经》

跪背《道德经》

作者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,德是基础,道是德的升华。如果没有德的基础,为人处世、治家、治国,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失败的,就没有能力去“修道”。所以也是说“修德”是为了给自身“修道”提供一个外部环境,而修身者更是要拥有宁静的心情,所以缺“德”不可。关于《道德经》德经部分,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,这是修道的基础。对于《道德经》的内容,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见解。

而《道德经》中的“道”与孔子的儒家思根本就不存在矛盾和对立的一面,而且,孔子的思想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容置疑的。在《道德经》中告诉人们,人们所运用的“道”只能是从古至今的“道”的作用中体会它的规律和特征。而孔子也正是利用了这一个原理来解读了政治,并且清楚地知道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在政坛上混。而且孔子甚至知道自己不适合在政坛上任职,但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去阻止其他人走上从政之路,正是因为他深知“道法自然”的道理。在《论语》一书中,孔子的言论都可以体现“道法自然”的内核。但在事实上,任何经典语录都会蕴含着“道法自然”的内核。

孔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

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与思想家,他一生都没有停止对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进步,孔子能有如此大的成就是与自身努力是分不开的。孔子在世时,世人给予了他无数的荣耀与赞誉,但是他都推掉了,唯独在学习这块他对自己很是肯定。没人能像他这么好学。

孔子好学

孔子好学

孔子还以好学作为评判标准来肯定自己的学生,因为孔子认为好学是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了。那么孔子好学到底是有什么标准呢?

第一孔子认为好学之人要将学习与物欲分开,如果一个人在求学途中还要担忧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安适,那么他肯定不是一个好学之人。而且好学的人是不会以好学为手段最终达到锦衣玉食的目的。好学之人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道之人,名利财富这些物质不是学习的最后目的。学习就是学习,不要掺杂任何物质目的,这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。